#光谷30年创新30人# 王开安:光谷文创产业的拓荒者

光谷创意产业孵化器    新闻公告    工作动态    #光谷30年创新30人# 王开安:光谷文创产业的拓荒者

1988年,东湖高新区创建成立。东湖高新区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因光而兴、聚光成谷,谱写了创新发展的壮美篇章。东湖高新区是我国首批国家高新区、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成为知名的创业创新高地。30年来,中国光谷从一束光发端,走向中国光电子产业高地,肩负起国家改革创新实验田的重任。

12月24日,“改革开放40周年暨光谷30年创新30人”影响力人物榜单正式揭晓。该榜单由长江日报、湖北日报及东湖高新区评审顾问团联合评选,从来自学术界和企业界的100名光谷候选人中正式遴选产生。他们曾经或正在书写光谷的历史,而他们的名字,也将载入光谷史册。

光谷创意产业基地董事长王开安,光谷的原住民,光谷30年时代变迁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参与者,以其末代失地村长的身份拓荒光谷文化创意产业,建立起光谷第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并在短短的十年间将其麾下的光谷创意产业基地发展成为聚集了湖北省60%以上动漫游戏企业的国内创意产业最密集的园区之一。这位扎根光谷文化创意产业的思想者和不老“创客”、光谷文化创意产业的拓荒者和孵化者,不负众望地被遴选为光谷30年影响光谷的创新30人之一。

 

光谷的城市化,村民能做什么?

中国过去30年浩浩荡荡的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把农村变成城市,把农业变成工业,把农民变成市民的过程。

光谷亦不例外。30年前的光谷,只是一片人烟稀少的荒村;没有人会想到,30年后,它会成为武汉最繁华的高科技产业中心。

但对于生长、居住于斯的乡民而言,光谷选择的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撑的城市化路径,是属于教授,海归和工程师的;失去土地的原住民们,在这场科技浪潮席卷的城市化剧变中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存定位与人生方向,如何融入光谷的城市化进程,曾是一个让曙光村村支书王开安日夜焦虑的问题。

1999年,曙光村和关山村、钢铁村、群英村四个村被托管给当时的“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时,王开安还是一个普通农民兼村办小化工厂的业务员;2001年,当“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国家正式批复为“中国光谷”之时,王开安当选为曙光村的村支书,这一年他36岁。

对村民来说,失去土地的曙光村需要这个曾经走南闯北、脑子灵活的业务员寻找未来的方向;而对王开安来说,他也需要为自己这个“末代村长”找到人生新的定位与事业方向。

“光谷定位的高科技产业不属于我们,我们参与不了,那我们能参与什么?”他苦苦思索。

上任后,王开安用了大半年时间,四处考察,寻找方向,跑遍了江浙、福建等地产业经济发达,工业化转型比较成功的村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曙光村跟很多中国村庄一样,也创业搞过一些村办加工企业,比如服装厂、羊毛衫厂、化工厂等等;王开安考察比较后认为,村里的企业缺乏产业链聚合,物流成本太高,处于一种“信息孤岛”状态,很难做大;他上任后,随着村庄土地的拆迁征用,这些村办企业都被陆续关闭转让;

2006年,曙光村完成了改制。从村庄变成社区,村集体资产成立了曙光集团公司,75%的股份分给了村民个人,王开安成为曙光集团的董事长。对新生的曙光集团来说,新的方向又在哪里?

“我思考后认为,我们做不了产业本身,但可以做平台,做产业与城市化的服务。”王开安说。

他最早提出在软件园旁边建商业中心。理由是光谷有产业,有人口,肯定有购物生活消费的需求;但当时的光谷,还是一个多数人工作在光谷,居住在汉口武昌的“工业园”;当时还没有步行街,软件园刚刚建起,因为位置偏僻,招商困难;光谷第一个购物中心“鲁巷广场”经历7年磨难,刚开业不久,主要消费人群还定位是周边的村民;

他对光谷需要商业中心的判断遭到嘲笑,在一片反对声中,建商业中心的想法流产。

后来,他又看中一个机会。去广州考察时碰到一家做沥青路的企业,对方愿意提供技术,王开安觉得很有前景,因为城市化建设,必然要修路,入行门槛不高,又能解决村民就业问题;但因为总投资高达2亿元人民币,并且项目前期需一次性投入5000万元,村民们担心风险,最后这个项目没能做成。“后来雄楚大道修的就是光谷第一条沥青路。如果当时做了工程建设,村里资产现在可能已经翻了很多番了。”

在光谷城市化进程中,很多村庄盖了厂房或写字楼租给企业做包租公,曙光村也盖了楼,但王开安却不想一租了之;他始终想做一个产业,自己能深入到这个产业里去共同成长。

2007年初,这个机会终于出现。国家大力扶持动漫产业,同时鼓励文化与科技融合。于是,政府有意在光谷成立一个动漫产业园。王开安抓住了这个机会,他觉得城市化进程中,文化消费始终是不可或缺的需求,而这恰恰也是光谷稀缺的。

为此,他甚至拒绝了一家财大气粗的银行整栋楼长期承租的需求。

2008年2月,“光谷创意产业基地”正式成立,专门面向湖北动漫、游戏、互联网等新兴文创企业。历经十年,学习转型做一个文创产业的观察、孵化和投资者,最终让“光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成为了光谷一片高科技工业园区中唯一一个专注于文化产业的园区,为光谷孵化培育出一大批知名文创企业,如两点十分,博润通,麦塔威和文网亿联等。

光谷创意产业基地全景

 

麾下的光谷创意十年间已成为光谷文创名片

2008年2月,为实现产业转型,按照市委市政府“集中资源、形成合力,以东湖高新区为核心,以主城区为主体,以动漫产业为突破口,建设创意产业基地,积极打造千亿产业”的要求,光谷创意产业基地正式挂牌成立。

在王开安的带领下,光谷创意产业基地充分发挥东湖高新区科技资源聚集的优势,围绕“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的模式,以创意为先导、以文化为内容,以科技为支撑,积极探索文化和科技的融合的路径,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基地成立十年来,充分发挥光谷科技资源聚集和高校及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聚焦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领域,重点发展动漫游戏、互联网、数字出版、新媒体、创意设计、VR/AR等相关新产业,迅速成为国内创意产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并成长为武汉东湖国家级科技和文化融合示范基地的核心载体。

光谷创意产业基地全景

在加强产业载体建设完善的同时,王开安领导光谷创意产业基地进一步优化和改善投资软环境,完善为企业服务的一站式模式,加快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基地先后建立了公共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创新创业、产权交易、人才交流与培训、展演与展示、投融资等服务平台,组建了武汉青年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了光谷创意孵化器,并先后与中国电信合作建设了湖北动漫公共频道,与阿里云合作建立了光谷创意·阿里云移动互联产业平台,与腾讯合作建立了武汉·中国光谷腾讯创业基地。基地还先后承办了光谷国际动漫节、2013年中国游戏产业年会、2018年中国游戏节、第十四届“艺海流金——荆楚韵·长江情”内地与港澳文化界交流活动等影响力巨大的大型产业活动。并大力开展了与日本、韩国、英国、芬兰、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交流合作活动,吸引了各地企业到基地聚集发展,并为入驻企业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服务。

王开安出席湖北动漫公共频道启动仪式

王开安麾下的光谷创意产业基地和孵化器先后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中国青少年创意实践基地、全国版权示范园区、湖北省首批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湖北省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湖北省3A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市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园区、武汉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荣誉称号。

王开安在2013年中国游戏产业年会上发言

 

王开安出席第十四届“艺海流金——荆楚韵·长江情”内地与港澳文化界交流活动

如今,王开安领导下的光谷创意产业基地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动漫游戏产业生态链条,在园区产业布局上几乎覆盖到文创产业的核心层面。在国家及武汉市文创产业规划下的产业升级和融合发展背景下,王开安已在着眼于布局新的产业形态——北辰·光谷里正以城市核心区的“文创产业综合体”的形象立足武汉,假以时日,这里必将成为最时尚、最文化、最科技的光谷创新创业基地和光谷新青年荟聚地,成为华中文创产业第一聚集地。

 

北辰·光谷里

与北辰实业合作开发运营的光谷创意基地二期“北辰·光谷里”项目规模虽然只有50万方,但王开安坚持走“产城融合”的道路,在园区里规划了商业、生活、社交等多元化服务场所,希望真正从年轻人的需求出发,提供工作生活消费的一站式服务,通过“内容运营”,把园区真正打造成一个吸引和汇聚有创新精神的“新青年聚集地”。

北辰·光谷里全景效果图

“很多人跟我说,你拿了土地把房子建起来卖出去赚钱就行了,想这么多干嘛,我只能说他们没有深入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光谷创意十年,王开安跟随光谷发展壮大,见证了光谷产业的变迁,也看到了很多创业者艰难的兴衰沉浮。在他看来,湖北还缺乏高端的创新人才,缺乏更大的格局和视野,以及对市场的把控力,创业者太容易被眼前的短期利益诱惑。

“为什么湖北这么多年来出不了一个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根源还是缺乏思想。”王开安说。

而他最想做的,就是为光谷打造一个真正的创新思想与创新人才的新文创汇聚地。而他麾下已成为光谷文创名片的光谷创意产业基地正坚定地走在这条他认为正确的路上。

从末代失地村长到光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拓荒者

这是一个村的时代转身,也是一场新旧交替的时代突围。从一个城中村到一个产业园,推动光谷“原住民”的时代突围。

这是一个从末代失地村长到光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拓荒者的时代转身。光谷30年建设大潮中,他们村的土地被征用,拆迁,和很多村一样成为失地农民。这个末代失地村长,率领村里2000多人,在仅剩的30亩地的城中村里改制成立曙光集团,发展壮大,分享区域发展红利。

而附近的村,有的为了赚快钱卖地搞房地产,有的盖楼建厂房收房租,他却紧跟国家产业发展规划步伐,确立“聚焦文化创意产业,做园区运营服务商”的发展模式,坚定地打造出了一个国内知名的光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王开安当选光谷互联网行业协会会长

他是光谷文化创意产业的拓荒者、孵化者和投资者,他每天与80后、90后创业者在一起,乐于做天使、为梦想投资。50多岁的“不老顽童”,在其身上众多的标签中,他最喜欢的是去年当选的光谷互联网行业协会会长这个title,因为他的背后是光谷2000多家平均年龄25岁的互联网新锐公司。

“文创是一个属于年轻人的朝阳产业,光谷这么多年轻人,我要跟光谷的年轻人在一起,才能继续把握光谷的脉搏,不被这个时代淘汰。”王开安说。

 

2018年12月26日 09:30

NEW

通知公告

更多